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 宓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上半年财政政策发力效果如何?下半年有哪些看点?央广财经记者采访专家进行了解读。
财政政策发力
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宏观环境
日前,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作《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到,今年以来,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财政部门靠前发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对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领域的投入,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1—5月,全国已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今年安排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已下达9.03万亿元。
“2025年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出‘度高、节奏快’的显著特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表示,从力度上看,通过提高赤字率、安排大规模政府债券,形成了强有力的逆周期调节。1-5月国债和新增地方债发行同比大幅增长,显示出财政靠前发力,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以稳定总需求的政策意图。特点上,政策不仅注重总量扩张,更强调结构优化和资金效率,例如大规模的再融资债券发行,旨在稳妥化解存量风险,为经济发展腾挪空间;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保持高位,有力保障了基层“三保”和重点领域支出。
“这些举措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面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直接拉动内需;另一方面,通过稳定就业、企业和市场预期,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宏观环境。”明明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年初以来外部经贸环境波动显著加剧,上半年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推动大力提振内需,稳住经济基本盘。从政策效果来看,王青认为,在国内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保持较强拉动作用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5.4%,二季度经济仍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当前国内就业市场、资本市场都处于稳定状态,市场预期改善。这些都与上半年财政政策加力、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直接相关。
根据形势变化
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谈及下阶段,《报告》还提到,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意味着,在当前已规划的财政工具之外,增量政策空间充足,若内外部环境出现超预期变化,政策能够迅速出台应对,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这体现了政策的高度灵活性和前瞻性。”明明认为。
谈及潜在的增量储备政策,明明在采访中表示,可能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进一步支持“两重”“两新”等关键领域并将以旧换新扩至服务消费领域;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外贸、消费等重点领域;在消费端给予更多财政支持,以提振居民消费意愿。
《报告》还提出,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其中在“两新”政策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表示,总的看,“两新”政策持续显效,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销售快速增长,今年以来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1.4万亿。按照既定工作安排,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王青判断,伴随7月第三批资金下达,促消费效应将在下半年持续体现,更好地推动扩内需、稳增长。
财政支出料将继续保持强度
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展望下半年,明明认为,财政政策的核心看点在于存量政策的加速落地和增量政策的适时推出。“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在三季度集中发行,财政支出将继续保持强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同时,市场期待在稳就业、促消费、扩投资等方面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增量措施,以应对潜在的内外需挑战,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基本面。”明明表示。
数据显示,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53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教育支出17455亿元,同比增长6.7%;科学技术支出3609亿元,同比增长6.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054亿元,同比增长9.2%。
王青认为,考虑到中美经贸对话磋商还将经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接下来包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内,宏观政策预计会相机而动,进一步强化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及时对冲外部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从改善宏观政策稳增长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等角度出发,建议下半年可考虑以促消费为核心,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王青说。
亿策略-亿策略官网-线下配资官网-在线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